贝子庙
摘要:贝子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贝子庙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贝子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2年),历经七世-不断修缮。整个建筑群有朝克钦、明干、却日、珠都巴、甘
贝子庙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贝子庙始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2年),历经七世-不断修缮。整个建筑群有朝克钦、明干、却日、珠都巴、甘珠尔、丁克尔、额日特图七座大殿,五座拉布楞(-殿),五座佛塔,此外尚有30多个庙仓及两间-住宅在庙宇的东西两侧和后面。建筑群规模庞大,气势雄伟,主要殿宇重楼复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壮观典雅。
位于锡林浩特市内额尔敦敖包山下的贝子庙,始建于清乾隆8年(公元1743年),历经七代-精修而成,共耗费白银174多万两。全庙共分五大殿,中为朝克沁(行政教务)殿,两侧分别为拉布楞(-)殿,却日(哲学)殿,满巴(医务)殿和珠多都巴(天文数学)殿。此外,贝子庙周围还有十几座小殿和两千余间-住宅,总面积达1.2km贝子庙建成后,有一百多年的兴盛时期,喇麻最多时达1200人,当时,庙里的上层喇麻与西藏拉萨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常常跋山涉水徒步到拉萨等地朝拜、取经。后来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贝子庙开始逐渐衰败。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贝子庙一带成了锡林郭勒盟政治、经济中心,周围的建筑不断增加,数十年后最终形成了现在的锡林浩市。
贝子庙的西庙亦称-仓,是一座规模宏丽壮阔的四合式院落。为全庙建筑的精华。东庙有五座拉卜楞,即-仓、色木春、新拉卜楞、却日后宫、古力道布图、旺岱哈斯尔。每座建筑都庄严雄伟,彩绘细腻,内外装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本庙-的高级住处或接待尊贵宾客处,如同皇宫般富丽堂皇。
全庙四周耸立一座红塔、五座白塔。其中处红塔的修建是为了镇邪。罗本-庙东处有座白塔(亦称内白塔),据该庙-忆述是为了纪念一位有功的经师而建,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其余四座白塔分别设在全庙四周角上四座白塔观以内的区域为本庙管辖区。贝子庙-教系藏传佛教,在该地区又称黄教、-教或黄帽派教,从元朝起由藏、青传入此地。清廷为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把-教分成四个管辖区。内蒙古等地的黄教由章嘉-教所统辖。
贝子庙的佛事用品经卷等一应俱全,因而以“广富寺”闻名。据记载,各殿经堂内供奉的佛像,种类齐全,数量庞大,形状各样。以释迦佛像为主的图画雕塑、泥塑、铜木质佛像达几千尊,有不少纯金银及金银粉饰的佛像,多数为铜质佛像。该庙各学部有丰富的经卷。其贵重经卷为《甘珠尔经》、《丹珠尔经》二套。还有《宗喀巴全集》、《佛学要义》、《经咒》等,也有藏译蒙文经卷,共四千余卷。法器乐器应有尽有。贝子庙占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沿袭黄教传统建筑格式,结构独特,雕刻精细美观。由主庙、属庙、家庙、佛塔及众多僧房组成。整体布局上共分七座高工墙寺院。并排的七座围墙两侧为各呼毕勒罕(转主者)私庙、庙仓、王公府邸及-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独宫)七座,经堂(学部)五座,寝宫(拉卜楞)六处,塔六座,带有宝顶的庙十一座。其中,西红墙内(亦称西庙或千佛殿)以供奉千尊佛像为主,包括拉卜楞寺、千佛殿、-殿及执事-庙房。中红墙内以朝克沁大殿(亦称大经堂、大雄殿、行政教务殿)为主,包括弥勒佛、钟鼓楼及安放本庙历代-舍利塔的灵堂。东红墙内(亦称东庙),以却日殿(大涌经堂、显教部、亦称“福源寺”)为主,包括厢房、沙木庆、贡青、容肯、却日后宫、大庙仓、查度服库房及执事-住处。再往东为珠都巴、满巴、丁克尔、甘珠尔四座。西边四座大殿内有山门,其余的为小门或侧门。其中大经堂山门高大,它的前方为整个大庙的广场(今市集贸市场),这里有讲经台,凡属全庙性-均在这里举行。
延伸阅读: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分享,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使用所引起的争议及损失。如有侵权,可联系管理员删除处理。本文链接:http://www.xxbyc.cn/quanguo/5_22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