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大明塔

摘要:辽大明塔为文化旅游景点。大明塔位于辽中京内城的正南门──阳德门外东侧。因辽中京延续到明代而只留下塔,人们习惯称为大明塔。塔高80.22米,高度上该塔仅次于陕西泾阳的崇文塔和河北定县的料敌塔,为全国第三高塔,体积则全国第一。该塔雄浑凝重,巍峨矗立。晴日,便在百里

景区详情
辽大明塔
辽大明塔为文化旅游景点。

大明塔位于辽中京内城的正南门──阳德门外东侧。因辽中京延续到明代而只留下塔,人们习惯称为大明塔。塔高80.22米,高度上该塔仅次于陕西泾阳的崇文塔和河北定县的料敌塔,为全国第三高塔,体积则全国第一。该塔雄浑凝重,巍峨矗立。晴日,便在百里之遥,亦可用肉眼望见。用清乾隆皇帝描写此塔的诗句就是“自远早见郁迢娆”,若到跟前看一看,却是“逼近欲瞻翻不易”,观者无不为工程之浩大、造型之壮观、雕刻之精细而叹为观止,使人不禁肃然起敬。

大明塔兴建的具体年代,至今尚无资料。但据考古学家分析认为大明塔确为辽代所建。根据一九八二年维修从塔上发现的一块砖上写有“寿昌四年四月初八……”等几字推断,认为大明塔应为辽统和二十五年到寿昌四年(公元1007年─1098年)间所建。

大塔为八角形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总高80.22米,基座直径三十六米,第一层大檐下塔身高近十一米,每面雕有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菩萨坐像浮雕。每位菩萨左右各有两个肋侍,上端有一对飞天,每面左棱上象是一个二截塔的造型,上截刻有本面菩萨说法地名,下截刻有本面菩萨的法名。如:正北面左棱塔上截刻“曲女城边说法塔”,下截刻“金刚手菩萨”,全是汉文。不论是佛像浮雕,还是其他文饰,堪称罕见的艺术珍品。大檐仿木结构,二层以上为密檐。塔顶基部高7.16米,铜顶高2.88米。整个大塔建筑宏伟,造型秀美,工艺精湛。由于数百年的风吹雨打,特别是经历了元代七级大地震及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塔顶倾斜,风铎、铜鉴大部坠落。历史上对大塔可能有过多次维修,但未见史料记载。只是在塔正面菩萨像两边有蒙文字两行,翻译为“大清帝国咸丰甲寅年修”。

国家为了保护此珍贵的建筑,于1981年投资50多万元对该建筑进行了全面修补。施工三年,1984年8月才完工。重修后不仅恢复了原有的面貌,而且更换了原铜顶,新挂风铎1000多个,铜鉴40个。经过这次重修,古塔的千年风貌变的焕然一新,再次恢复了原有的雄姿。

辽中京大定府位于赤峰市宁城县大明镇铁匠营乡。此城建在老哈河冲积平原上,北有七金山(今九头山),西眺马盂山,南濒老哈河。九百年前,这里气候温和,水草丰美,宜于农耕和放牧。

史载,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公元1004年)路过这里,遥望南方霞光闪烁,有郛郭楼阁之状,一派瑞气,因议建都。统和二十五年五日竣工。中京城的布局仿北宋都城汴梁城,分外城、内城和皇城。外城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3500米;内城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内外两城略呈“回”字形。皇城呈正方形,每边长一千米,居于内城中北部,以内城北墙为皇城北墙。中京城自兴建到失于金,历经150年,一直是辽的重要都城。

金兵攻陷上京后,于公元1122年攻占中京。金时改辽中京为北京大定府。元初改为北京总管府,至元二十五年改为武平路。明初在此设大宁卫。明太祖死后,因诸王纷乱,此城遭战火遂成废墟。辽中京城内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惟塔独立。

这座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高80.22米,塔基底径48.6米,塔体直径34米,在现存辽塔中雄居魁首。据元一统志载可能建于辽重熙四年(公元1036年)。塔身赤面有两行蒙文,内容是:“大清咸丰甲寅年敬修”,为清代补修所写。

地址:赤峰市宁城县‎

类型:古迹历史建筑古塔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门票信息:

门市价:5.0元

大明镇:大明镇耕地面积115809亩,38337口人。2003年GDP总量为110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26元。所辖19个村分别为:哈尔脑、南城、一棵树、新窝铺、三姓庄、平房、二肯东、铁营子、南窝铺、曹家、城西、城里、扎兰、二肯西、城东、哈达、马占、嘎斯、五官村。.…… 大明镇详细信息++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分享,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使用所引起的争议及损失。如有侵权,可联系管理员删除处理。本文链接:http://www.xxbyc.cn/quanguo/5_22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