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古城遗址
摘要:晋阳古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阳古城创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晋国世卿赵简之的家臣董安于选择了西依龙山、东临汾水的有利地形,建筑了“城高四丈,周回四里”的晋阳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曾为战国时越国的都城、北齐时的陪都、北汉的都城、唐代的北
晋阳古城创建于春秋中晚期(公元前497),晋国世卿赵简之的家臣董安于选择了西依龙山、东临汾水的有利地形,建筑了“城高四丈,周回四里”的晋阳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曾为战国时越国的都城、北齐时的陪都、北汉的都城、唐代的北京,享有“龙城之誉”。三家分晋、西汉戍边、东魏霸府、北齐别都、盛唐肇基、五代战乱,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和晋阳古城有着密切的关系。
晋阳古城在从建到毁的1500多年当中,一直是我国北方军事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民族交融的大舞台。特别是隋唐五代时期,这一特征更为明显。城内规模宏大,军防体系健全,商业文化发达,俨然与长安、洛阳、开封等地并列为国内著名的大都市。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宋灭北汉,一炬焚烧晋阳,继而引汾水灌之,古城被夷为平地。晋阳古城虽已在中国的版图上不复存在,但1500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在中化文明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晋阳古城遗址位于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古城营村周围,遗址面积大约20平方公里,是一处春秋至五代的遗址。晋源镇、古城营村、南城角村、东关村坐落在古城城址之上。遗址分为古城遗址和寺观墓葬遗址两部分。以晋阳古城遗址为中心,周围依山势分布众多的寺观建筑,同时在西山脚下缓坡地带,广泛分布着墓葬遗址,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
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古城营村附近发现了三十余件石刻造像,造型别致;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晋阳古城地区发现了数段古城墙和三座小城遗址。一是罗城村附近的罗城遗址,相传为北汉所建;二是晋源镇西北古城墙出土唐代遗物;三是南城角村和古城营村一带的古城址,相传为大明城。
现存“南城角”村为L形,依古城西南角之势建成。遗存城南墙东西残长626.4厘米,西墙长约2700米,从资料和“东城角”的方位来看,古城长约4500米,根据夯土的质地、色泽和夯法,认为是东周时期的城墙遗址。
据文献记载,唐北都,太原城在结构上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唐北都,包括东城、西城、中城三个城;第二层次,西城、东城、中城。西城包括太原府城和晋阳县城,合称并州城,东城包括太原县城;第三层次,太原府城、晋阳县城、太原县城,太原府城又包括三个城,即大明城、新城、仓城;第四层次,大明城、新城、仓城,这三个城紧相联接,为城中之城,为唐北都太原城的核心部分。晋阳古城遗址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五代时期城市建设原貌,这种特殊的遗址埋藏现象,在全国同一时期遗址中十分少见。明景泰元年(公元1460年)在晋阳南关筑周围3,5公里的太原县城,古城的重要部分未遭大的破坏,城垣至今有部分保留。同时,在古城营村内保存有隋唐时期创建,明代重建的惠明寺塔;金代创建,明、清时期重建的九龙庙等建筑。
晋阳古城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地下埋藏,赋予了它重大的考古研究价值。多年来,国家、省、市以及社会各界对晋阳古城遗址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勘探、调查和研究工作。2001年6月25日,晋阳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确保晋阳古城遗址的长期有效保护和永续合理利用,省人大常委会已于2006年11月30日批准公布了《太原市晋阳古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更为可喜的是,今日的晋源人民,正在积极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挖掘晋阳文化内涵,恢复青山绿水,全力打造文化生态旅游强区。我们期待着,不久的将来,晋阳古城将再现昔日风彩!
延伸阅读: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分享,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使用所引起的争议及损失。如有侵权,可联系管理员删除处理。本文链接:http://www.xxbyc.cn/quanguo/4_20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