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滩摩崖造像
摘要:石佛滩摩崖造像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石佛滩摩崖造像位于博爱县城西北约9公里的太行山南麓山崖下,造像分布在南北长约100米,高约20米的悬崖峭壁上,共有佛龛59座,造像82尊,铭记4方。龛高约0.2-1米,上部呈半圆弧形,两侧雕刻立柱。大部分龛内雕刻有一佛二菩萨,其中一龛
石佛滩摩崖造像位于博爱县城西北约9公里的太行山南麓山崖下,造像分布在南北长约100米,高约20米的悬崖峭壁上,共有佛龛59座,造像82尊,铭记4方。龛高约0.2-1米,上部呈半圆弧形,两侧雕刻立柱。大部分龛内雕刻有一佛二菩萨,其中一龛内的佛刻技艺精良,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阿弥陀佛面部丰腴俊美,神态慈祥,两侧菩萨长帛飘动,一幅世俗妙龄女郎形象。在一方铭记下题记:"唐开元二十一年",可知为唐代作品。
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耕织图石刻
共20幅,均系线刻。分别刻在四块长210厘米、宽30厘米的磨光条石上。在画石的间隔部位,用卷出纹和花鸟图案填充。画石共分两组,第一组为耕图;耕地、运苗、插秧、浇水、收割、运稻、碾打、扬扬装袋、运粮归家、庆丰收;第二组为织图:耕种、田间管理、摘棉归家纺纱绕线、浆线、络线、经线、梳线、织布和丈量新布。织图的完整远远超过了耕图,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加工棉花系列图的刻石。石刻没有标明作者的姓名和年代,但耕图运稻的粮袋上分别写有"光绪捌年"、"孟秋月置",可见刻石大约成于此时,从作者相当熟悉博爱耕织生活的情况推断,应为当地人或在当地生活多年的人。耕织图石刻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清代晚期豫北人民男耕女织的劳动景象。对我们研究农业史、科技史和艺术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耕织图石刻原镶嵌于博爱县坞庄商贾杜盛兴家马房的门楼墙壁上,1984年7月,移至博爱县人民文化馆。
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阅读:
·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分享,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使用所引起的争议及损失。如有侵权,可联系管理员删除处理。本文链接:http://www.xxbyc.cn/quanguo/21_5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