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鲁河
摘要:河南境内有一条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河流,它就是贾鲁河。翻开河南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向东北流经郑州市,至市区北郊折向东流,经中牟,入开封,过尉氏县,后至周口市入沙颍河,最后流入淮河。它全长255.8公里,我们熟知的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
河南境内有一条流淌了两千多年的河流,它就是贾鲁河。翻开河南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向东北流经郑州市,至市区北郊折向东流,经中牟,入开封,过尉氏县,后至周口市入沙颍河,最后流入淮河。它全长255.8公里,我们熟知的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七里河、东风渠都是它的支流。古时的贾鲁河水量充沛,可通舟楫,还时常有洪水泛滥,因此,古人又将它称为小黄河。今天的贾鲁河虽然浅可见底,但它仍是河南省境内除黄河以外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贾鲁河可称得上是一条千年古河。有人考证,认为它的前身就是楚汉相争时的“鸿沟”。据史料记载,鸿沟乃战国时期魏国所凿,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开通,故道今荥阳市北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东流经开封境内,再南下注入颍河,当时开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至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连通了济、濮、濉、颍、汝、泗诸水,成为当时中原大地上的主干水道,以此为主形成了水路交通网和大面积的灌溉区。因此,鸿沟一带在当时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在此对峙,后楚与汉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以东者为楚”。这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鸿沟就是今天的贾鲁河。
如果“鸿沟”一说属实的话,那么贾鲁河已有近2370岁的高龄。
史海钩沉
西汉时,鸿沟又被称作“狼汤渠”,亦作“蒗荡渠”,魏晋以后称蔡河,仍为南北水运要道,至唐末河道渐淤。五代后周太祖显德年间,由于东京开封府依赖蔡河运输物资,因河道浅窄,河水流量不大,运力不足,故而重新疏浚河道并导汴水入蔡。至北宋太祖建隆年间又自今新郑南部引溱、洧之水凿渠流入开封城中的蔡河,这一段史称闵河,后又自许昌引水入闵,以广水渠。自此之后,蔡河水源充足,水量大增,漕运大畅,出现了“舟楫相继,商贾毕至”的繁华场景。
以上这些河名都是贾鲁河的前身,名称来历尚无从考证。
北宋仁宗年间,已连为一体的闵河、蔡河被通称为惠民河。说到这个名字的来历,不得不说一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清官——包拯。传说有一年发大水,天降大雨,河水泛滥,开封城中的街道和许多平民住房被淹,致使大批百姓无家可归。时任开封府尹的包拯通过实地调查,了解了阻滞水流的原因。原来,由于蔡河两岸商业繁盛、风景秀丽,许多达官贵人将这里视为风水宝地,于是他们私占河道、私筑堤坝,并在河道上修筑水上花园、亭台楼榭,用于自己享乐。这些当时的“违章建筑”严重阻塞了河道,影响了蔡河的排水能力,包拯立刻下令拆除所有堤坝和水上建筑,并在仁宗皇帝面前据理力争,终于疏通了河道,还河于民。由于包拯不畏权贵、为民造福,老百姓为了感谢他的恩德,就把蔡河改称为“惠民河”。
北宋时期的开封一带人口众多、商业密布,为解决城中百姓的粮食和生活用水问题,政府先后开凿、疏浚了汴、惠民、金水和广济四渠,并称“漕运四渠”。当时的惠民河是仅次于汴河的第二大运河,它主要运输江淮地区所提供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其航道入淮后向南可直达长江下游地区。得漕运之利,河岸两旁的村镇也逐渐繁荣,这其中就包括人们所熟知的历史名镇——朱仙镇,此镇因濒临运河,又与当时的大都市开封毗邻,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因而舟楫穿梭,人流往来,甚是繁荣。然而到了金元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北移,元世祖忽必烈又对京航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和延伸,惠民河便逐渐失去了漕运的功能,加之后来黄河屡次南决,惠民河也随着洪水的泛滥而淤废。
难忘贾鲁
元朝至正年间,已经淤废的古运河,又被引入新的水源,重新具有了勃勃生机,这要感谢另一位历史名人——贾鲁。
贾鲁,字友恒,元代山西高平人,幼年时便聪慧好学、志向远大,长大后博学多才、谋略过人。他曾担任过儒学教授、潞城县尹、户部主事,还参加过《宋史》的编修,后又曾任检察御史、工部郎中、行水督监等职,其间多次主持治理黄河水患。据说贾鲁为了找到水患发生的原因所在,曾沿着黄河水道不辞劳苦往返数千里以勘查地形、水势。凭借着长期的实地考察和多年的治河经验,他逐渐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治黄方略”。
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山东曹县白茅堤决河改道,淹没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的十多个州县。此后几年间又多次决口,两岸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生活苦不堪言。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55岁的贾鲁受命于危难,出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征发河南、山东15万民工和2万士兵,开始了浩大的治河工程。他采取了疏浚和堵塞并举的方法,即在疏通黄河故道和支流河道并开凿新河道的同时,堵塞缺口和豁口,修筑堤坝,并首次采用沉船法,将27艘大船捆绑在一起,再装满石头,固定于决口处,之后在船体上凿洞使之沉没,最终堵住决口,将水重新逼入故道,至十一月,所有土木工程完毕,大功告成,多年的水患被平息。这就是我国治黄史上著名的“贾鲁治河”,贾鲁的名字也因此而被载入史册。
恩泽后代
前文中贾鲁在堵住决口的同时,疏通了故道、开凿了新河道,这其中就包括他从密县凿渠引水,经郑州、中牟,折向南而至开封,而后入古运河,直达周口入淮河,这正是今天的贾鲁河的流向。贾鲁此举不但平息了水患,也复兴了开封一带的漕运,商业也很快兴盛起来,前文所提及的朱仙镇就是在这之后迅速繁荣,盛极一时,成为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水运码头,后来还成为享誉全国的四大商业名镇之一。豫人感谢贾鲁的恩德,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水利家、治黄专家,便把重新疏通的运河改称“贾鲁河”。
明朝弘治年间黄河再次决口,贾鲁河淤塞,明政府在治理黄河的同时,也对贾鲁河进行了疏浚,并对河道两岸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整。至此,贾鲁河迎来了自北宋以来第二个漕运的黄金季节,其繁荣达到了顶峰,据说当时贾鲁河上的朱仙镇码头日泊船200艘以上,考古学家在此挖掘出相当重量的船锚,证明当时贾鲁河上曾行驶过载重量相当大的货船。穿越历史的时光,仿佛依稀可见滔滔河水上来往穿梭的船只,码头上正弯腰屈身紧张劳作的民工,岸边堆满了来不及搬走的各种货物和粮食,车水马龙的街市上传来阵阵的叫卖声,船工的号子悠扬而动听……
贾鲁河的这种繁盛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朝中叶,19世纪末黄河再一次泛滥,贾鲁河又一次淤塞,此后水流逐渐缩小,终于无法通航,所有的繁华不复存在,成为历史的过往。
落寞而平静,这种状态伴随着贾鲁河走过近现代,一直走到今天,虽然它已无法承担繁重的运输,但作为郑州市民生活和工业用水的第二水源,仍然在造福中原。
贾鲁河在荥阳的走向是自南向北,途中有丁店,楚楼,河王,唐岗等几座中型水库分布于河道,在荥阳东北部向东北改向,北环绕郑州市区,并从中牟县、开封市往东南方向。所以在地图上看似郑州市里黄河很近,但其辖区有相当一部分却不属于黄河流域,而属于淮河流域。但是,由于荥阳北部地区历史上曾是黄河溢出造成的沼泽(即荥泽),它与现今的贾鲁河河道很近,所以现在当地的区域归属已经不是很清晰。现在,贾鲁河荥阳段现在发挥着养殖、发电、灌溉、旅游等多重效应,为当地人经济发展做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信息来源:西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分享,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使用所引起的争议及损失。如有侵权,可联系管理员删除处理。本文链接:http://www.xxbyc.cn/quanguo/21_47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