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侍郎祠旧址
摘要:彭侍郎祠旧址为文化旅游景点。小河曲折而静谧,了无声息,伴随着鸣鹤场这座古祠走过了500多个春秋。明代弘治年间官员彭侍郎勤政为民的美德,未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时至今日,当人们前去古祠瞻仰,触摸这斑驳陆离的老墙时,似乎仍可感受到彭侍郎整理盐政的皇皇业绩。鸣鹤一地
小河曲折而静谧,了无声息,伴随着鸣鹤场这座古祠走过了500多个春秋。明代弘治年间官员彭侍郎勤政为民的美德,未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时至今日,当人们前去古祠瞻仰,触摸这斑驳陆离的老墙时,似乎仍可感受到彭侍郎整理盐政的皇皇业绩。
鸣鹤一地,古为盐场。到了明中叶以后,这里已成“东南邦赋之最”。然而就在这歌舞升平的背后,鸣鹤的盐民却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又一场盐民暴-动终于爆发了。朝廷立即派刑部侍郎兼佥都御史彭韶,到鸣鹤场“剿办民乱”和“整理盐政”。
彭韶,字凤仪,福建莆田人,明代天顺丁丑(1457年)进士。彭韶受命后,轻车简从,来到鸣鹤,但看到的是“灶仓半虚,犹有包摊之累;丁户将绝,尚多额外之征;工本克扣,而体无完肤。”的悲惨景象,面对这种惨状,“司无优恤之仁,吏多科害之扰!”于是他上奏朝廷,指出所谓“灶民叛乱”实为“ 官不恤民,驱民为盗”所致。他整盐事,革流弊,逐盐霸,换盐官,允许盐民子女可以求学读书,使盐场恢复了生产元气,被盐民尊为再生父母。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经盐民请奏,在鸣鹤场建造了“彭惠安公祠”,并在门口立石碑一方,记述彭韶功绩。在新建的祠内,不仅塑像以示纪念,还在正殿的墙上,绘上彭韶亲手描成的“煮盐八图诗”,为庄严肃穆的祠堂平添了浓重的生活气息。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分享,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使用所引起的争议及损失。如有侵权,可联系管理员删除处理。本文链接:http://www.xxbyc.cn/quanguo/11_41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