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古城墙

摘要:肇庆古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肇庆古城墙位于宋城路,地处肇庆城区中心。据史料记载,肇庆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该城墙历史上虽然历尽沧桑也经过20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国罕见。城

景区详情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古城墙位于宋城路,地处肇庆城区中心。

肇庆古城墙

据史料记载,肇庆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该城墙历史上虽然历尽沧桑也经过20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国罕见。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城墙周长2801.2米,高6.5—10米不等,宽8—18米,平面呈长方形,外为砖砌,内为夯土,是目前省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宋代城墙。宋代的城墙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门之上各有城门楼1座,四门之外有瓮城,城墙四角各有角楼1座,城外还有护城河。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璲增厚了部分城墙,并亲自题书四门石匾额,改东门曰庆云、西门曰景星、南门曰南薰、北门曰朝天。北城墙西段建有披云楼,南城墙东段建有文昌阁,城墙外有28个的敌台(又称马面)。城门楼、角楼、楼擂、雉堞,窝铺、月城、壕沟、炮台等城防设施一应俱全。民国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6年),城墙上的城门楼、角楼、雉堞、瓮城被全部拆毁,用以填塞城门和护城河以利交通,使城墙遭到极大的破坏。1995年,在改造旧城区、开通建设四路的同时,地方政府投入巨资,对宋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才使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古城墙再现风采。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皇佑年中(1053年)。虽经过953年的风风雨雨,但古城墙位置与周长始终未变。像肇庆古城墙这样主体和城周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是广东仅有,全国极少见的。

肇庆古城墙

史载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兵锋直逼端州,端州太守丁宝臣因无城墙防守,弃城逃跑,被朝廷撤职。狄青平定侬智高后(1053年),肇庆始筑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郡守郑敦义将土城扩大,筑为砖城,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西",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宋城建成之后,经历250多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才作首次修葺。明成化元年(1465年)至清同治十一年的407年间,先后修葺了20次,其中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府李在披云楼护城濠的近濠处增建了楼下砖城堵,加大了部分城墙的厚度。并且刻了四门的石匾额,改东门为"庆云",西门为"景星",南门为"南薰",北门仍为"朝天"。崇祯十四年(1641年)肇庆府总督张镜心主持,对古城作了更大规模的修葺,把城墙增高了3尺5寸,使城墙之高度增至2丈5尺5寸。同时,改建了四门的月城,增筑了城门马路。清代,城墙多次在战火中损毁,为加强城池的防卫。清顺治八年(1651年)总兵许尔显、知府张之璧在城上增建炮台6座、窝铺148间、水城炮台2所,拆除离城4尺以内的房屋,增置修葺楼堞。此后直至民国初年,城池保持完好。

肇庆古城墙

1915年,乙卯洪灾,城垣抵御了洪灾,使城内仍安然无恙。但城垣因此受到损害。1916年,肇阳罗镇守使李耀汉即拨款修葺城墙,浚治东门外的濠道。从1924年至1926年,将城墙上的城门楼、雉角楼、文昌阁、月城炮台,城墙除披云楼段外全部拆低了约7市尺,并填塞城门,修成斜坡以利交通。

肇庆古城墙

宋城内历史上曾有过端州府衙、两广总督府、端溪书院、校场、广济仓和商业街市等。按照我市名城保护规划和文化建设规划,对古城墙将分期进行整体恢复和保护。与此同时,对宋城内和周边地区,将加大整治力度,保护好并逐步恢复有关文物遗址。

肇庆古城墙

肇庆"宋文化"景点之肇庆古城墙,端州区的古城墙,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年),周长2800多米,高6.5一10米,宽8.5一18米。城墙外皮砌砖,内为夯土。宋代的城墙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门之上各有城门楼1座,四门之外有瓮城,城墙四角各有角楼1座,城外还有护城河。明清两代历经近20次修聋。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始于宋朝建成,并投入军事使用,在明朝、清朝两代历经近20次修聋。期间雷雹洪灾,风吹雨打,然而主体保持完好。

肇庆古城墙

中华民国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6年),城墙上的城门楼、角楼、雉堞、瓮城被全部拆毁,用以填塞城门和护城河以利交通,使城墙遭到极大的破坏。

肇庆古城墙

1924年-1926年,城墙上的城门楼、角楼、雉堞、瓮城被全部拆毁,用以填塞城门和护城河以利交通,使城墙遭到极大的破坏。

肇庆古城墙

1987年以后,肇庆市政府为保护名城的标志性建筑,曾多次拨专款抢修北段城墙,恢复了"朝天门"、墩台和雉堞,并重建了披云楼,使肇庆古城墙得以重现。但到今天,宋城墙除了北侧一段,四周仍处在后世建筑的包围之中。如何使城墙摆脱包围,恢复本来面目。肇庆市有关部门在开通北侧宋城一路以后,又投入巨资建设宋城二路,使之与宋城一路连接,将北侧首先展现给世人。

肇庆古城墙

1987年至于1996年间,肇庆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发展旅游事业,曾多次拨专款抢修北段城墙,本着“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修缮原则,恢复“朝天门”、墩台和雉堞,并重建了披云楼,使肇庆古城墙得以重现,肇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再度辉煌。其中历史价值最高的是宋城路一带城墙的北段,在其内部为广东肇庆中学初中部和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旧址。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蜿蜒2800多米,巍然屹立,位于城墙西北段最高处的披云楼高高耸立。青砖垒成的斑驳城墙和钻出墙缝的顽强小草,向人们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和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变迁。它是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198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披云楼位于端州区人民中路以西的端州古城墙上,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8年),楼高三层,当时是作为瞭望台而建造的,它由披云楼和炮台两部分组成,因楼矗立在城墙西段最高处常有云雾缭绕,因此得名。

披云楼位于端州区人民中路以西的端州古城墙上,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8年),楼高三层,当时是作为瞭望台而建造的,它由披云楼和炮台两部分组成,因楼矗立在城墙西段最高处常有云雾缭绕,因此得名。

肇庆古城墙

现在的披云楼是1989年重建的,楼高19.3米,其外形是仿照江西的滕王阁、湖北黄鹤楼和山西飞云楼而设计的,内部结构系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穿门式门拱三层建筑,楼顶为歇山式十字脊结构,占地面积为300平方米。登斯楼,望城内外,景致尽收眼底。现楼内设有两组蜡像。楼下一组系“包公出巡”;二楼塑有“南明永历帝在肇庆”,人物造形逼真,呼之欲出。顶楼展览有该楼楼史的图片和书画。

现在的披云楼是1989年重建的,楼高19.3米,其外形是仿照江西的滕王阁、湖北黄鹤楼和山西飞云楼而设计的,内部结构系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穿门式门拱三层建筑,楼顶为歇山式十字脊结构,占地面积为300平方米。登斯楼,望城内外,景致尽收眼底。现楼内设有两组蜡像。楼下一组系“包公出巡”;二楼塑有“南明永历帝在肇庆”,人物造形逼真,呼之欲出。顶楼展览有该楼楼史的图片和书画。

今日看到的披云楼是1989年再次重建的,楼高19.3米,其外形仿江西腾王阁、湖北黄鹤楼等宋式建筑而设计的。内部结构是采纳广西真武阁结构样式的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穿门式门拱三层设计,占地面积为300平方米。

今日看到的披云楼是1989年再次重建的,楼高19.3米,其外形仿江西腾王阁、湖北黄鹤楼等宋式建筑而设计的。内部结构是采纳广西真武阁结构样式的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穿门式门拱三层设计,占地面积为300平方米。

登斯楼,望城内外,景致尽收眼底。现根据端州文史资料记载,楼内设有两组蜡像:包公出巡,南明永历帝在肇庆。顶楼展览有该楼楼史的图片和书画。

登斯楼,望城内外,景致尽收眼底。现根据端州文史资料记载,楼内设有两组蜡像:包公出巡,南明永历帝在肇庆。顶楼展览有该楼楼史的图片和书画。

肇庆古城墙

“披云鹤泪”系端州古八景之一。

“披云鹤泪”系端州古八景之一。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宋城路

类型:古迹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0.5小时

开放时间:8:00-17:30

门票信息:无需门票。

延伸阅读: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分享,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使用所引起的争议及损失。如有侵权,可联系管理员删除处理。本文链接:http://www.xxbyc.cn/quanguo/24_66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