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龙潭殿
摘要:
巍宝山文昌宫,俗称龙潭殿。龙潭殿位于巍宝山前山,是前山的中心殿宇。传说龙潭殿始建于汉代,初期是当地的土著民族祭祀龙的地方。清初成为道家的道观,有关圣殿(二殿)、魁星阁、金甲殿、文昌殿(大殿)等建筑,供奉有关圣帝君、文昌帝君等神。
龙潭殿以“龙池秋月”的景色和《松下踏歌图》而闻名。
在关圣殿和文昌殿之间由地下泉水汇聚为一池潭,称为龙池或龙潭。池中有个六角形的亭阁,叫“文龙亭”,亭子的两旁有拱桥相连,水池的四周镶有雕花大理石栏杆,池旁杨柳依依,池水清澈如镜,环境清幽。每逢月明之夜,月光洒在水池中,清丽无比,被称为“龙池秋月”的美景。古人曾赋诗道:“草草横塘一镜开,碧开青晓见楼台;夜凉风度钟声静,恐有蛟龙出洞来。”
《松下踏歌图》绘制在文昌宫文龙亭右侧桥墩的石灰墙上,下部分因水浸蚀已有些模糊。画面宽约100厘米,长约120厘米,画0有30余人,用黄、黑、蓝、赭、绿、白等多种色彩绘画而成。画中人物的男女服饰是彝族200多年前的装束,舞者有官有民,男女相杂,形态各异,动作形象,线条清晰,是一幅完整的彝族打歌图。
“打歌”是西南少数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歌舞,早在西晋时就有了文字记载,它的称呼最先为“翟歌”和“跳歌”,后来叫踏歌,今天称它为打歌。南宋时,马远绘制的一幅四老《踏歌图》,作为珍品珍藏在故宫博物馆。
现存于巍宝山龙潭殿的《松下踏歌图》是云南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代踏歌壁画,这幅画绘制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距今200余年的这幅民俗歌舞壁画应证了桂馥《滇游续笔》中腾西南少数民族踏歌的文字记载,引起了史家的关注,是研究清代巍山彝族民俗的重要资料。
《松下踏歌图》的摹本曾于1983年参加云南省少数民族壁画在北京展出,获得很高评价。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分享,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使用所引起的争议及损失。如有侵权,可联系管理员删除处理。本文链接:http://www.xxbyc.cn/quanguo/19_80821.html